大明·徐后传_110(1 / 2)

徐妙仪低声说道:“你要小心皇上身边的亲信,侍卫,太监,宫女,甚至写起居注的史官都要重新查底细。”

这其中就包括太监黄俨。道衍说过,要怀疑一切,所以狐踪的话,徐妙仪不敢全信,但现在想想周夫人出事那天,黄俨也去了鸡鸣山,还真是可疑呢……

毛骧确实拿徐妙仪无可奈何,他在画舫上远远看见燕王朱棣撑着一把雨伞在码头等候,知道徐妙仪的后台不仅仅是魏国公府,燕王,周王,甚至等太子妃国孝结束后,即将和怀庆公主成亲的准驸马王宁都是徐妙仪的维护者。

他们每个人都不是好惹的人物,就连马皇后也叮嘱毛骧说道:“谢再兴案是皇上的逆鳞,不准别人触碰,即使重查旧案,也不准外人插手此事,全部交由你负责。而徐妙仪年轻不懂事,容易冲动,一腔热血想挖出那些陈年旧事,对外人防范心理重,肯定不肯和盘托出。”

“所以你说话行事要有分寸,千万不可轻慢功臣之女,以免魏国公心生埋怨,使得君臣离心啊。皇上日理万机,不能面面俱到的吩咐。你们为皇上办事,就要努力妥帖周全……”

毛骧回宫禀告洪武帝,朱元璋看着五人名单冷笑,“……魔教,曹国公李文忠,卫国公邓愈,韩国

公李善长,诚意伯刘基,这个徐妙仪胆子真大,连魔教都不怕,还明言怀疑朕的四大股肱之臣!其实她也怀疑朕吧,不敢明言而已。”

毛骧想起马皇后的叮嘱,忙解释说道:“以末将看来,徐大小姐并非有轻慢君主之意,她不过——不过是一个被吓坏的女孩子,为求自保,寻找真凶而已。而且末将以为,这五人名单并非她异想天开之词。确实在十年前和十年后,都有实力在我们眼皮子底下制造、掩盖谢再兴案。倘若真凶果然是其中一人,任由他们留在朝中,将来必定酿成大祸,对大明江山不利。”

朱元璋盯着毛骧说道:“你也怀疑朕的文臣武将?”

毛骧的目光并不闪躲,说道:“末将只忠心皇上,不畏惧一切权贵,末将愿意为皇上揭开一切疑惑,扫清一切障碍,保护我大明江山。”

朱元璋的目光渐渐柔和起来了,说道:“当年朕收养你们这些义子,沐英、平安、何文辉他们一直在外征战,只有你一直跟在我身边当护卫,你陪伴朕的时间比皇子们还多,朕最信任的人就是你。”

毛骧心有所触,说道:“末将的命是皇上救的,末将毕生都追随皇上,绝无杂念。”

为了保持对朱元璋绝对的忠诚,毛骧连刚刚对宋秀儿萌发的爱情都狠心斩断了,他不允许自己有任何的摇摆和分心。

朱元璋说道:“其实徐妙仪的名单很有道理,除了魔教,朝廷还有居心叵测的内贼,一定要查清楚。不仅仅是谢再兴案,去年张士诚旧部在城墙刺杀朕和皇后,差点让他们得逞,在城楼里事先埋下火药引线,一定有内鬼里应外合,策划了许久。你看看朝中的官员,有像扬基这样昔日张士诚的幕僚亲信,也有张玉这样北元投降的旧臣,当年陈友谅那边也有降将。他们表面三呼万岁,谁知道心中打什么主意?想到这里朕寝食难安啊。”

朱元璋疲倦的揉了揉额头,斑白的头发连黑色/网巾都罩不住,手背青筋暴起,已经能够看见淡淡的老人斑。毛骧很心疼义父,说道:“皇上是不是又头疼了?末将这就去宣御医。”

头疼病是城墙刺杀时被落下的病根,朱元璋摇摇头,说道:“不要叫御医,忍过一阵子就好,御医开的药都是安神催眠的,朕吃了后总是昏昏欲睡,不能清醒的批阅奏折。如今朝廷内忧外患,北元一直伺机反扑,西南也不安宁。要安定边疆,靠着和谈和打仗,软硬兼施。若要肃清朝局,就要严格监视百官,体察民情,光靠监察司和御史是远远不够的。”

“毛骧,朕要建立一支专门监视百官民情,只办理朕钦定御案的军队,不受六部,甚至丞相的约束,只听命于朕一人,有单独的监狱,不被任何人干涉。”

毛骧说道:“如今的亲兵都尉府就很类似了。”

朱元璋摇头说道:“不,经历了这么多事件,亲兵都尉府的人也不干净,恐怕早就安插了各种眼线,疑人不用,用人不疑,朕要砍掉这些人,另起炉灶。毛骧,朕最信你,就交由你负责挑选精英强将,只要家世清白,没有加入乱七八糟阵营者方能入选。”

“暗中招募民间的能人,训练他们为暗探,负责监视,传递情报,各路的驿站也必须有我们的人,入住驿站的路人官员说了什么,做了什么,朕都要知道。朕是天子,天下事,无论大小,都不能瞒过朕的眼睛。朕要不惜一切代价肃清朝廷,换来盛世太平。”

“末将尊旨。”头一次担当如此大任,毛骧觉得肩膀沉甸甸的,他想了想,问道:“皇上,既然要砍掉亲兵都尉府,那末将以何名义组建一个新的组织?”

这可为难朱元璋了,他不擅长取名字,取得名字无论人名,路名都忒俗气,比如嫡幼孙小名就叫水生;赐给徐达宅邸瞻园所在的街坊叫做大功坊;贯穿金陵城南北的大路叫做大通街。

朱元璋见毛骧腰间佩着绣春刀,穿着御赐的斗牛服,威风凛凛,一看面相就是震慑力,便说道:“你们代表着朕的威严。以后都穿绣着斗牛的锦衣袍服,就叫锦衣卫吧。千户的官职太低了,那些公爵大臣们恐怕会看低你,朕就封你为锦衣卫指挥使,一品武官,只听朕的号令,监督百官,体察民情。”

毛骧说道:“末将遵命!”

☆、第113章 一蓑烟雨

风雨如晦,皇宫文华殿里,一个令后世闻风丧胆的组织——锦衣卫伴随着凄风细雨而生。

同样的风雨,在秦淮河边却是另一处的风景,一丝丝细雨摇摆如线,一声声船桨拍打如歌。朱棣打着一柄六十四骨的大黑色油布伞,为徐妙仪撑起了一小片遮风避雨之地。

回到金陵的十天来,徐妙仪一直和各路人马暗斗,身体和精神都是十分疲惫。朱棣忙着太子妃的丧事,被父亲找借口教训责备,他也几乎筋疲力竭。可是两人在码头重逢的那一刻,一切烦忧都消失了,像吃了人参果似的振奋精神。

什么写入《御制记非录》的耻辱,什么五人嫌疑名单只手遮天的沉重,都暂且抛开一边,仅留相逢的喜悦。

可是两人伞下重逢,话到嘴边,却不知从何说起。两人都想将那些不愉快和负担收起来,莫要辜负这难得相聚的韶光。

徐妙仪听着细雨敲打雨伞的声响,说道:“这伞——挺大的。”

朱棣抬头看了看六十四骨的雨伞,暗道马三保真是个没有眼色的家伙,挑伞都不会,给了他这么大的一柄伞,导致伞下他和妙仪的距离足足有一拳之隔啊!

没办法,只好自力更生了。朱棣说道:“嗯,伞大好遮雨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