宁梁摔了这一次,也不敢再犟,便都听了,“冬天日短就这样吧,待开春后天长了我还是当日回来。”
宁婉就说:“夏日在大姐家歇上一日再回来也好,免得当日回来太累。”
于氏便笑,“你爹就是恋家,不论什么事出门,哪怕是半夜呢都要赶回来。能答应到贤儿那里歇一夜,还是头一遭呢!”她怀里正抱着石头,一面说还一面颠着儿子逗他笑,而她自己也笑得眉目舒展。爹在一旁也笑着伸出一根手指头让石头抓,“金窝银窝,不如自己家的狗窝。我就在家里自在!”
“不如我们家里再买一头驴吧,”宁婉在心里算了算,“如此爹每次去虎台县便可以再多带一百多斤的东西,跑两次就顶上过去三次。”
“不用了,”宁梁赶紧摆手,“咱们不是早算过两头驴够用了吗?再多买一头,多花了银钱不算,每日里饲料也用得多,正月里又要闲上一两个月……”
家里的小本生意自然十分精细,多了开销便少了利,能省的还是要省的,因此买驴的打算还是没成。
第二天一早,宁梁和于氏一起来,就见宁婉已经在灶间忙着了,便都说:“早说好了今天晚些出门,你偏这样早起来做饭。”
宁婉就笑着说:“我想着做些炸糕,我们今天早上吃,还能给大姐和姑姑带些。”
于氏看着锅里煮好的红小豆、盆里和好的黄米面,知道幺女昨晚就做了准备,便说:“还是你想得到,我却忘记了,你大姑和大姐都爱吃炸糕,偏她们那边不种糜子。”洗了手过来在红小豆里加了糖和油,再拿勺子用力压成豆沙馅。
宁婉此时已经将黄米面揪成一个个大小相仿的剂子,随手拿起一个抟成团,再按成圆皮,用木匙挑些豆馅放在圆皮上,一边旋转着圆皮一边用匙往里按馅,便将馅逐渐包住,最后两手相合再轻按一下,便成了一个小圆饼。
这时于氏早在锅内放了油烧热,宁婉便将圆饼放到油中,那扁扁的圆饼便慢慢鼓了起来,表面也成了金黄色,这时于氏便拿笊篱捞了出来。娘俩儿一个做饼一个炸,很快就炸出一大盆来。
宁婉将所有面馅都做好了圆饼,便用筷子夹起一个炸糕送到于氏嘴边,“娘一尝尝。”
于氏摇头,“你先吃吧,我等一会儿。”
宁婉却将那炸糕又向娘的嘴里塞,“先尝一块没事的!”
于氏只得张了嘴,咬下一口,就含糊地说:“味儿真好吃。”宁婉早用手另拿了一个,一口咬了下去,炸糕正热着,表面酥脆,里面黏软可口,那红豆馅甜美细润,也不顾热几口咽了下去,“真好吃!”
这时宁梁担着水回来了,宁婉赶紧喊,“爹,炸糕正热着呢,赶紧尝一个!”
宁梁只是笑,却不肯站在灶间里吃东西,洗了手进屋里,“你们先做着,我去看石头。”
其实石头正睡着呢,王木匠来了之后,宁婉先请他帮忙给石头打了一个小摇床,就放在炕上,轻轻一推摇床就晃了起来,再好用不过了。而且有了这个摇床石头在里面根本爬不出来,于氏就是不在身边也不必担心。因此于氏就笑,“石头还没醒,再说也不必看。”
宁婉就向着爹的背影笑着说:“我爹就是想石头了,一会儿不见都不行!”又向着娘挤眉弄眼。
母女二人就一起大笑起来。
这一会儿,饭菜也就做得了,饭就是炸糕,又有蒸蛋羹、咸猪肉冬瓜汤、酱油拌的萝卜条咸菜、酱缸里腌的芹菜、香菜。因为今天宁梁要出门,所以比时要丰盛一些,又给王木匠父子送过去一份。
宁梁吃罢,将早装成一袋袋的山货驮到驴背上,宁婉又拿出两个包袱,里面用油纸包着刚做的炸糕,是送给大姐和大姑的。炸糕虽然是热的时候吃,但是凉了却别有一种滋味,若是不喜欢吃凉的,再隔水蒸一下,炸糕就变得更软更糯,吃的时候黄米面能拉出去老长。
先前宁梁去虎台县时并不到姐姐和女儿家里落脚,不过有事时过去一次两次的,但自此起他便出了虎台县到梨树村里住上一夜,第二日再回来,这样就不必赶夜路了,他自己走着省心,家里也放心。
如此又有桩好处,两边原来离得远,除非年节往来,平日里很少通消息,现在却方便多了,两边便时常互通有无。其实农家能有什么好东西?不过是些吃用之物,但都是各家精心备的,倒也相互感念,越走越亲。
倒是马驿镇上宁清那处,因有刘货郎时常到三家村来,按说来往比梨树村还要方便得多,但是刘货郎只进不出的性子不变,便是宁梁和于氏这两个憨厚的人都觉出刘亲家的不同了.先前家里有什么好的,只要宁婉送给梨树村,宁梁和于氏还要特别地分出一些给宁清留着,但时日久了,他们便也不似过去一般样样不落了。
这时王木匠的活计已经做了半个月,小摇车自不必说早就用上了;现在又有立柜、八仙桌和椅子、梳妆台、衣架、脸盆架,还有一个大浴桶,满满当当地摆了半屋子,每样东西都厚重结实,一个钉子也不用,全部用榫卯,眼下还只是原木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