要好好想一想,无论遇到什么事都要想一想,或许你看到的不好,其实也藏着好呢。
一场秋雨一场寒,也只是一夜之间,京城里的人们便穿上了棉衣。
霍江又一次走在永济寺的山路上,只是这一次,他的身边还有一个身姿挺拔的青年。
青年二十七八岁,眉目清朗,已经褪去了少年人的青涩,与霍江走在一起,同样的儒雅从容,但比起年过四旬的霍江,他的气质更加洒脱,步履也更加轻快。
“沧粟,你来过永济寺吗?”霍江问道。
他身边的青年便是袁维云,袁维云的表字是沧粟。
“二十多年前随祖父来过一次,但那时我还小,只记得寺里有株几百年的银杏树。”袁维云说道。
“那株银杏早在十年前便被雷电劈中,如今还在那里,但是被天火烧焦了一半,已有多年没有抽枝发芽了。”霍江不无遗憾,早年那株银杏是永济寺中的一景,树前有多处文人墨客的诗词,可惜如今早已没有了当年的葱茏。
“小女初回京城时,曾经做了佛果,送来永济寺供奉,永济寺至今在佛前供奉的佛果,还是她当年教的方子。走吧,我们去尝一尝。”今天霍江心情不错,就连步伐也比往日轻快了许多。
当日太后金口玉言,让霍思谨教授的佛果只能在佛前供奉,但是永济寺另僻奚径,仿照霍思谨教的佛果,又做出几款新的样式,这些新样式的佛果如今比永济寺的素斋还要出名。
听到霍江提起霍思谨,袁维云的面上微红,他从没有见过这位霍小姐,但是人家比自己小了十来岁,初时他根本没有想到霍江会有意将女儿许配於他,如今两家开始议亲了,他还是觉得有些无可适从。
霍家姑娘只有十五六岁,她能做好一个继母吗?
初时他是不想答应这桩亲事的,他的长子今年七岁,正是顽皮淘气的年纪,他担心霍姑娘娶进来, 会和儿子不好相处。
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父母,可是父母却觉得这是一门好亲。霍家身家清白,霍家姑娘听说是从庵堂里长大的,定然是极为懂事的,况且,孩子也不用她来照顾,有孩子的祖母和乳娘。
自从发妻去世以后,他的终身大事便成了双亲的心病。
可是他不想续弦,为此他的亲事便一拖再拖,初时他以要考功名无心婚配拒绝,后来又以初进翰林院正事为重再次婉拒,到了现在,他就要从翰林院散馆了,在父母面前,他已经不能再推脱了。
坐在永济寺的素斋堂里,品尝着用霍家姑娘的法子精制的糕点,袁维云对霍江道:“恩师,我们家的祖业都在承德,祖父长年抱恙,家父家母侍疾多年,若非为了我的亲事,他们也不会过来,而我是家中长孙,尽管我要留在京城,但是将来成亲以后,妻儿还是要在承德侍奉祖父和父母的。”
虽然承德离京城不远,可也有几百里,说来也算是远嫁,霍家姑娘或许不愿意吧。
( =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