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5章(1 / 2)

重生之兼祧 才下眉头 2247 字 1个月前

花羡鱼不懂,只来回地看小卷子和韩束。

韩束小心将小卷子展开,所幸这肋差是密封的,除了被锈色浸染了外层,里头倒没霉渍的痕迹。

花羡鱼凑过去一看,一字都没看懂,因上头全是倭国的文字,道:“怎么办?”

韩束蹙眉思忖了须臾后,道:“拿纸笔来,抄一份,让青云带出去寻人解译才好。”

花羡鱼起身去端来笔墨纸砚。

韩束一点一画地仿抄了一份后,将东西藏在潘青云所送来的那只锦匣隔层里,最后再寻思个缘故明儿把潘青云再请了来,这一夜才再无别的话了。

只说到了次日,不待花羡鱼打发人去请来潘青云,潘青云就自己来。

因事关重大,韩束强撑着身子到外书房去见了潘青云。

也是等韩束回来,花羡鱼才知道那个被俘的倭寇,受不住毒瘾的发作,死了。

而那份倭文的密信,自然已平安交到潘青云手里了。

韩束只剩下等信儿和赶紧养好伤的事儿了。

这一等,就到了韩涵出嫁日子。

其实在韩涵待嫁这数月来,韩涵被秦夫人禁管在初透阁并非真死心待嫁了。

三不五时的,想方设法让人带信给裕郡王长子徐司。

这种事情花羡鱼自然是不好管的,不论是睁一眼闭一眼当作不知道,还是拿了证据去告诉秦夫人的,她花羡鱼都不得好。

前者若让人知道了,她花羡鱼为当家奶奶,逃不过一个失察的罪名。

而后者,女儿和人外通款曲到底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儿,明晃晃地拿着证据去回秦夫人,岂不是有打秦夫人脸面之嫌的。

所以花羡鱼干脆当不知道,只让人假意引秦夫人去留心,让秦夫人自己察觉韩涵的不妥,这才躲了过去,没闹到她身上来。

十一月二十九,裕郡王府和将军府皆披红挂彩。

花羡鱼一面主持里外,一面应酬往来的亲戚,忙得脚打后脑勺却也不敢马虎,还要分出神来留心韩涵,唯恐韩涵又想出什么幺蛾子来。

果然,眼看吉时将至,王府的人来迎亲了,有人悄然来回花羡鱼,韩涵竟然逼着她的丫头绿荫假扮成新娘,代她嫁过去。

花羡鱼揉了揉笑僵了的脸颊,有些无力道:“她这是豁出去了,不管家里的死活了。她这样的心思,把她嫁到王府去,也不知到底是福是祸的。也罢,事到如今可不好出错,你去和林欣家的说几句闲话,就是眼看二姑娘就要出门了,却怎么都找不着绿荫了。”

少时,就见林欣家的忙不迭地去回秦夫人,秦夫人向众告了罪就往初透阁去了,花羡鱼这才松了口气。

因韩束有伤在身,到底是族中一位堂兄背的韩涵出门上花轿。

韩涵总算是平安送出门去了,秦夫人和花羡鱼一路悬着的心,总算是放下了。

然,就是在众人松口气的空当,彼时花羡鱼正将将军府里来给韩涵送嫁的亲戚一一送出门,只素日里和府里比较亲厚的几家留下了。

就在这时,齐显家的惊慌失措地来回,“二奶奶,不得了,咱们家二姑娘被劫亲了。”

抢亲这种事,民间不是没有的,只是这可是王府,谁吃了豹子胆不成,竟敢在太岁头上动土?

二则清白姑娘家的,被这般让人掳了去,还剩什么名声的,就是被救了回来,男方家有良心的,顶天了就把人抬回家做小了的,反之新娘便只能被去庵堂落发了。

花羡鱼这一听话,手上的茶盅一时没拿住摔了,险些把自己给烫着了。

众人见花羡鱼这形景,少不得要问的,就听韩太夫人道:“可烫着了?”

柳夫人趁机道:“真真是上不得台面的,今儿是什么日子,那里容得你这般毛手毛脚的。”

秦夫人默不作声,只低头吃茶。

花羡鱼上前道:“二太太教训得是。”

韩太夫人眯了眯眼,道:“羡丫头过来,可是得了什么事儿,怎么慌慌张张的?”

柳夫人又道:“大好的日子,还能有什么事儿的。若是依依,绝不能这样的。”

柳依依正站在秦夫人身后侍候,道:“这是姑母疼顾我才这般说。素日二奶奶不是这样的,可二奶奶和我一般到底年轻了,没经历过什么事,一时慌了手脚也是有的。”

韩太夫人瞥了柳夫人和柳依依一眼,道:“少在这一唱一和地耽误事儿。羡丫头你来说,到底出什么事儿了?”

这到底事关将军府的颜面,花羡鱼不敢公然大声说出了,只凑到韩太夫人耳边说了。

别人一概都听不见,自然好奇的。

柳夫人作势同秦夫人说话,却故意高声道:“我们这样的人家,有什么是不能人知道的。偷偷摸摸的,好像我们家得了什么亏心事一般,让人见笑的。”

这时,林欣家的也是满面惶恐地在外探头探脑的。

秦夫人便寻了个由头出去。

外头的人就见林欣家的凑秦夫人耳边说了一会子,秦夫人顿时就是一个趔趄。

此时柳夫人正在里头端着婆婆的架子说花羡鱼的不是,“这里都不是外人,到底是什么话不能当面说给我们知道的。这么遮遮掩掩的,可不是我们这样人家的做派。”

就见秦夫人进来冷声道:“二太太想听什么话,只管来问我。在亲戚跟前尽说些鸡毛蒜皮的事儿,才没得让人笑话了。”

在座的也不是什么蠢人,那里还会不明白这是将军府“家丑不外扬”的意思,且在看看这祖孙三代,独柳夫人和柳依依还不知道出了什么事儿的,可见素日这二人就不是个当事的。

☆、第173章第十九回泽明再尚得公主,林家起复入内阁(七)

且话到如此地步,有眼色的也知道该去了,于是便有人起身告辞。